壹读

被全家暴打的女孩,长大后会怎么样?

彤 子  2018-12-26 10:40:21

  最近,深圳美团骑手家暴女童的事件落定,区妇联向法院申请女童人身安全保护令。

  与孩子做错事,给予惩戒不同,这对夫妻长期、频繁、无端对女童进行殴打,女童体表虽然没有明显伤痕,但这样做对女童的内心会造成重创,甚至影响终生。

  令人一事无成的魔咒

  心理学家Seligman和Maier做过一项惨无人道的实验(建议动保人士跳过此段):把狗关进笼子里,铃声响起时对狗笼通电,狗无法离开给它带来痛苦的笼子,多次试验后,实验者把笼门打开,然后他们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铃声响起时,狗不但不会离开笼子,还会在电击没开始时就原地躺下,痛苦的哀嚎、颤抖。

  人也如此,《权利的游戏》中席恩被小剥皮囚禁、虐待。在席恩的姐姐带兵来营救他时,他却很抗拒,不敢离开自己睡觉的狗笼。和无视笼门敞开倒地抽搐的狗一样,被长期、频繁、无端伤害过的人,也会自我放弃,之后甚至会丧失对任何事件的掌控能力。

  心理学把这种无法回避负面影响的心态叫做——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的后果是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的消极倦怠,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受阻,从暴躁到绝望再到恐惧的情绪失调。

  人类自古就深谙此道,在审讯犯人时就是依靠长期、频繁、胁迫或刑讯的手段来摧毁他人的意志,使犯人陷入习得性无助,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手册中,习得性无助被称为 “apathy(冷漠)” 。

  战争年代敌人用这种手段获得情报,和平年代有些人竟然用这种手段“教育”孩子。

  “肢体暴力”不是获得习得性无助的唯一途径

  法国临床精神学者玛丽 - 弗朗斯 · 伊里戈扬将家庭成员间的语言暴力称为“精神虐待”,她认为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远超过身体上的伤害,并将伴随孩子一生。

爱护壹堆饭,更爱显摆自己会打码
爱护壹堆饭,更爱显摆自己会打码

  所以,不打孩子的父母也别得意,你的毒舌没比棍棒温柔到哪里去。有学者研究发现,既为人师又是家长的教师家庭,子女自杀率更高。

不想给这位教授添堵,名字隐去
不想给这位教授添堵,名字隐去

  因为语言暴力也能使孩子获得“习得性无助”,所以师长们的无理苛责就如同躲不开的电击。

  中国自古有望子成龙的习俗,家长们往往给孩子设定一个"成龙"的目标,如果孩子实现不了,就不停责骂,甚至补刀:”你果然没有发展前途“。

  教师在管理学生时,也常以分数论高低,在他们眼中孩子们的头上都顶着分数....。.

  大部分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指导学生,只是把普通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比较,鼓励他们与优等生“竞争”。但没有获得适当的学习方法,这个目标完全不可实现,学生在努力之后发现自己居然做不到,就会绝望的放弃。

  教师再次“比较式鼓励”,学生再次绝望、放弃,周而复始。

  由于这个原因,在多数人心中,努力成了一个贬义词,因为努力=不聪明,努力=没效果。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是少数脆弱的学霸,以及大批自以为无能的“习得性无助”者。前面我们提到“习得性无助”的危害是令人消极倦怠、学习能力下降,其更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导致抑郁症。

  有的师长此处一定有师长说:“同样挨批评,别的孩子怎么没事?”

  的确!有些孩子越骂成绩越好,但人家不是因为骂才变好,人家自己天生强大!

  天生强大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不公平的坏消息,有些勇士越挫越强可能是天生的。

  有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与海马体齿状回细胞损伤有关。什么是海马体?见图示:

 

你脑子里一个巨像海马的零件
你脑子里一个巨像海马的零件

  神经生物学者用大鼠做了个实验。

  正常组:没受过虐待的大鼠

  非“习得性无助”组:受连续虐待后,每天逃避失败8次以下的大鼠

  “习得性无助”组:受连续虐待后,每天逃避失败20次以上的大鼠

  经过几天的电击测试(虐待),研究者发现列入“习得性无助”组的大鼠,更容易获得重度抑郁症。

  研究者又对大鼠们海马体细胞进行了检测。

  发现“习得性无助”组大鼠在海马DG区的细胞数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大鼠,这说明“习得性无助”的大鼠海马体齿状回细胞再生能力受损,导致其神经元功能活性明显降低。

  研究者由此推“习得性无助”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再生降低有关。而这不止会导致“习得性无助”,海马体体积小,可能与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关,而且会直接影响记忆力。

  与实验中大鼠一样,遭受同样的虐待后,有人是“习得性无助”组,有人是非“习得性无助”组。但壹读君个人认为,随着虐待程度、时间的增加,非“习得性无助”组的数量应该是递减的。

你能杀死我的肉体,却摧毁不了我的意志。
你能杀死我的肉体,却摧毁不了我的意志。

  当然,世界上也一定存在宁死不屈的真勇士。然而,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耐虐。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海马体

  Benjamin N. Greenwood和Monika Fleshner的研究表明,运动对“习得性无助”有缓解作用。他们表明,运动可以防止老鼠学习无助的行为。2011年的一项随机试验也发现,有氧运动可以增加55至80岁成年人海马体的大小,并改善空间记忆。

  如果你不爱运动,还有一个方法,英国对出租车司机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伦敦的黑色出租车司机海马体后部比普通人更大,因为他们需要大量记忆城市路标,并找出两个路标间最快的行驶路线,以便通过严格的测试,以获得操作许可。所以死记硬背和计算也是增加海马体的方法(也可能是海马体小的人无法通过考核)。

  如果上述内容全部无效,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丰”海马体的药物,但壹读君个人认为,无医嘱不宜尝试。

  除了物理性的“丰”海马体,正确归因也会帮助我们与自己和解。

  归因理论学者韦纳认为,成败的四个主因包括: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而这4个原因又能划分为3个层次:

  内外因素:能力、努力属于内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属于外部因素。

  稳定性:能力(个人认为睡眠不足影响此项稳定性)、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努力、运气是不稳定的。

  可控性:努力是可控的,能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

  “习得性无助”者最擅长将失败归因于比可控的稳定内部因素——能力(智力)。把成功归于不可控、非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任务容易。

  即便正确归因后依旧是你的锅,也没必要责备自己,洛克菲勒大学的神经内分泌学家与压力研究专家布鲁斯 · 麦克文(Bruce McEwen)的研究充分证明,缺乏情感支持、被忽视、被冷漠对待的孩子长大后更不幸。因为孩子遭到的虐待越严重,其海马体、杏仁核、甚至认知中心——额叶的表观遗传效应就越显著。所以,你的脆弱也许是来自遗传。

  所以,希望大家得饶人处且饶人(高抬贵手、口下留德)。谣言止于智者,“习得性无助”止于强者。

  参考文献:

  陈利. 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克服办法[J]. 教育科学, 1995(2):36-37.

  高文. 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J]. 外国教育资料, 1998(5):14-19.

  屈坚定, 高伟娜, 余星池. 中国青少年自杀意念[J]. 青年研究, 2002(6):44-48.

  范存欣, 马绍斌, 王惠苏, et al. 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3):217-220.

  孙嘉卿, 李卓. 习得性无助:理论与应用[J]. 昌吉学院学报, 2006(1):52-55.

  张萍, 葛明贵. 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 2006, 35(4):102-107.

  倪海. 学生“习得性无助”及教育对策[J]. 教育评论, 2002(5):51-53.

  □ 周荣, 蔡新华. 高职高专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探析[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5(5):515-518.

  孙欣, 刘昌勤. 习得性无助大鼠脚底电刺激后海马c-FOS表达[J]. 中国康复, 2005, 20(4):201-203.

  Benjamin N. Greenwood and Monika Fleshner.Exercise,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the Stress-Resistant Brain

  Pam Weintraub.Aeon,Haunted by history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