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

澳大利亚人会进化出育儿袋吗?

吴锐  2018-11-07 10:23:18

  前几天,前英格兰国家队球员贝克汉姆带着两个儿子去悉尼野生动物园玩耍,他们父子俩又是喂袋鼠,又是拥抱树袋熊,贝克汉姆甚至把凶猛的袋獾放在自己的头上,画面真是萌翻了(其实很危险)!




  看到这些萌萌的图片,壹读君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澳大利亚的动物大多都有育儿袋,比如袋鼠、树袋熊、袋食蚁兽、袋獾等等,那么澳大利亚人会不会有一天也进化出育儿袋呢?这个问题看似可笑,其实耐人寻味啊……

 

  为什么有袋动物都在澳大利亚?

 

  我们知道现存的哺乳动物主要分为胎盘类、有袋类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单孔目),胎盘类一共有5500多种,包括了我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我们的共同特点是怀孕时间长:人要怀胎10个月、长颈鹿要13个月、犀牛要15个月。我们这些胎盘类动物生出来的娃一“落地”就已经发育得很完善了。

 

  现存的有袋类动物非常少,只有270种,绝大部分都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岛屿。除了刚才提到的袋鼠、树袋熊、袋食蚁兽、袋獾等,还有已经灭绝的袋狮、袋狼、袋猴等等。

 

  袋貂 来源:《百科知识》

 

  它们怀孕时间都很短,比如袋鼠只是怀孕1个月就会生出发育很不完善的幼崽,然后把幼崽立刻放进育儿袋里继续抚养。这就好像人类的早产儿被放进保育箱内精心呵护一样,也就是说有袋类动物都是早产儿。

 

  那么奇怪了,为什么有袋类动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亚呢?为什么澳大利亚的胎盘生哺乳动物种类非常少呢?这难道是因为“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天天吃澳洲牛肉、澳洲面包,喝澳洲水长大的澳大利亚人会不会有一天也进化出育儿袋呢?那女生们倒是可以免受十月怀胎的痛苦了!

 

  袋鼠的祖先在中国东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从哺乳动物的祖先说起,所有哺乳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它就是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混元兽,就是下图这个看着像大老鼠的动物。

 

混元兽

 

  这个混元兽后来又进化出两个物种,一个是真兽类“大老鼠”,它就是所有胎生类哺乳动物的祖先;一个是后兽类“大老鼠”,它就是所有袋类哺乳动物的祖先。

 

  科学家研究认为:在我国东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的“中国袋兽”的化石,可能是最早的有袋类动物的化石(学术界有争议),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袋鼠、树袋熊共同的祖先其实就生活在我国东北,东北才是它们的“老家”。当然东北至今还没有出现过长着育儿袋的人类,这么看也许和环境无关?

 

  那么后来有袋类怎么又跑到澳大利亚去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白垩纪早期,看最初进化出来的“胎生”和“有袋”这两类“大老鼠”。这两个阵营的“大老鼠”就好像是生活在平行宇宙的两个地球上一样,分别进化出了狮子(袋狮)、狼(袋狼)、剑齿虎(袋剑齿虎)、猴子(袋猴)等等种类繁多的动物,两类动物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一个“沒袋”,一个“有袋”。

 

  当然现实中这两类动物的生活环境并非相互隔绝,它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这就决定了两个阵营的动物之间存在竞争。比如剑齿虎和袋剑齿虎,都要为争夺类似的猎物而PK。结果如何呢?可能因为是“早产儿”的缘故吧,有袋类动物相对而言普遍新陈代谢缓慢,不论是脑容量、体能、速度都远远逊色于胎生动物。所以结果显而易见,它们在竞争中无法生存,渐渐出局。

 

  但是在澳大利亚这块陆地上,这场较量发生了反转。在距今4500万年到3800万年之间,由于地壳运动,澳大利亚大陆和南美洲、南极大陆脱离,成为了隔绝、独立的生态系统。

 

  1.3亿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南美洲相连 

 

  在距今大约1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改变,澳大利亚降雨量大幅减少,北部和中部地区大片森林被干旱的草原取代。这下“早产儿”们都乐了:“反正我们脑子笨,新陈代谢慢,吃点没营养的干草、桉树叶,也照样能活!”

 

  而胎盘类动物们这回都哭了:“这些没营养的植物吃着不行啊,吃不饱啊!”最终,在澳洲,胎盘类动物被彻底击败,“早产儿”们称霸了这片大陆。澳大利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有袋类动物聚居的乐园。

 

  但是到距今5万年前的时候,事情又反转了,原始人类来到了澳大利亚。原始人的狩猎技能老厉害了,连胎盘生的长毛象、剑齿虎都被他们灭了,更不要说澳洲大陆上这些动作缓慢的“早产儿”了。在狩猎、焚林开荒等人类活动作用下,包括袋狮在内的大量有袋类动物灭绝了。

 

  以上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袋类动物这么少,而且多集中在澳大利亚,而且澳大利亚胎盘类还非常少的原因所在。

 

  好了,现在再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那么澳大利亚的女性会进化出育儿袋吗?显然不会,有袋类动物之所以有袋,是因为它们在1.25亿年前的中国东北的祖先(中国袋兽)长出了育儿袋。这是它们这些动物拥有共同祖先的标志,也是和胎盘动物间的主要区别,和澳洲环境并无关联。澳大利亚的女性就算天天堕胎,也不会进化出育儿袋。

 

  完全不同的两类动物为什么会如此相像?

 

  说到这又有一个诡异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知道狼和狗是两种极为相似的动物,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俩是进化过程中分出的两支。而在1932年灭绝的袋狼(又称塔斯马尼亚狼),却有着和狼、狗极为相似的外形,而且奔跑坐卧的姿势、喜欢晒太阳的习性以及食物种类都完全相同。

 

  再如袋獾和獾,同样不仅外形极为相似,而且都生性凶猛,能吃腐肉,都有惊人的咬合力,身体都能产生臭味。在有袋类和胎盘类之间像这样对应的物种还有很多。

 


  可要知道袋獾和獾的祖先在1.25亿年前就已经分道扬镳了,这两种动物在血缘上的相近程度还不如獾和人类,它们几乎是两个世界的动物,差异之大仅次于哺乳动物和恐龙,可看上去就像是近亲,这从进化论的角度能解释得通吗?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了!某个物种具备什么样的生理特征,除了受到祖先遗传基因的影响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受环境影响。生物界有一个叫做“趋同进化”的现象,说的是两种亲缘关系很远的动物,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需要适应相同的生活条件,如果某些生理特征更有利于它们生存,那么这两种动物都会努力进化出这些生理特征,最终使两种亲缘关系原本非常远的动物进化成了生理形态和构造非常相似的两种动物。

 

  比如食人鲸是鲸鱼,是哺乳动物;大白鲨是鱼类,它们都生活在海洋中,都以鱼类和海豹为食,所以它们都进化成了大块头,都进化出了流线型的躯体,都进化出了鳍。

 

  有袋类动物和胎盘类动物之所以有如此之多对应的、相似的物种,也是受趋同进化的影响。比如非洲有白蚁,假设几千万年前有一种胎盘类的“大老鼠”,专喜欢吃白蚁,久而久之,它就进化出了管形的嘴、可以粘白蚁的有粘液的长舌头,和可以用来挖白蚁洞的镰刀形钩爪。

 

  那澳大利亚也有很多白蚁,不吃也浪费啊,于是有一种有袋类的“大老鼠”为了能挖开蚁洞、把嘴伸到洞里,也进化出了和食蚁兽类似的身体构造,这就是袋食蚁兽。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这样做个假设,假如1000年后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大量物种都灭绝了,只剩下了老鼠一种哺乳动物,那么等到气候恢复正常以后,再过一亿年,这些老鼠可能再度进化出我们今天的这些五花八门的哺乳动物。

 

  另外我们再开一个脑洞,假如澳洲大陆至今还与世隔绝,人类的脚步从未踏上过这片陆地,那么不排除可能未来有一天,这里的动物中会进化出“袋人”……

 

  参考资料:

 

  1.《鲜为人知的澳大利亚动物》,李念华,《大自然探索》

 

  2.《有袋类化石的秘密》,张锋,《大自然》

 

  3.《有袋类动物大观》,余夫,《百科知识》

 

  4.《混元兽改写哺乳动物有袋类的起源》,《科技日报》

 

  5.《消逝的塔斯马尼亚狼》,朱铃,《大自然探索》

 

  6.《袋食蚁兽》,刘新柏,《农家之友》

责任编辑:郭银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