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

你到底有没有“中二病”?

  2018-08-28 12:22:06

在《中二病也要谈恋爱》里,有这样一段关于“中二病”的描述。“人们有时会说胡话,幻想世界在瞬间变化,想象遥远的未来,在脑中描绘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这些都是人在一生中永远重复着的,永无止境重复地悲伤害羞却又可爱,名为“自我意识过剩”的疾病,名为“自己”的不可绕行之路,所以,人一辈子都活在中二病里。”

“中二病”哪来的?

“中二病”这个词其实是个舶来品。“中二病”,也叫“初二症”,来源于日本,是在指青春期时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的思想和价值观,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问题”。而“中二病”正式成为一个名词,是日本搞笑艺人伊集院光,在1999年1月11日,在他主持的一档广播节目《伊集院光 · 深夜的笨蛋值》里首度提出的。

他描述这些有“中二病”的少年,觉得“大人都是肮脏的”,他们“吃饭后,毫无目的地在夜晚的街头徘徊”,“以为自己在考试前一天复习一下就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不仅如此,那些听伊集院光广播的听众们,纷纷给他寄去了信,分享了他们对“中二病”的理解,“认为自己只要做就能做得到”“只喝黑咖啡”等等。而中二病一词在中国流行起来则是因为ACG(动漫及其周边)的传播。不过,伊集先生对于“中二病”这词流行起来表示这锅他是不背的。

到底什么是“中二病”?

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哦,不,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期的个体有着极其不稳定的情绪、不可预测和困难的行为。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作家,像歌德的说法是,“风暴和压力”(sturm und drang),文学上称之为“狂飙运动”。现代史上第一位对青少年期发展颇有研究的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G.Stanley Hall)则是让这个概念大力宣传开去的始作俑者。

他们认为这种骚动是青少年期正常的一部分,是他们从童年期进入青少年期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而“中二病”所放大的“自我意识过剩”的问题,其实就是青少年在转换阶段的这个过程自我意识的膨胀。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知道“我是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记忆。“自我概念”构成要素和定义自我的那些信念就构成“自我图式”,而“自我概念”不仅包括了关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了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自我”。

所以问题就来了,对于刚刚踏入青少年期的少年们来说,面临的是环境,社会关系的改变,从家庭开始转移到学校,自我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有了新的同伴关系(同学,朋友)。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关系,正常人一般会通过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帮助自己保持自我和可能自我的一致性;但是“中二病”人群在这个阶段往往会诉诸内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自己非常感兴趣,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和不可战胜的。

“中二病”有哪些症状?

* 无论什么时候,“我最美”

患有“中二病”的盆友们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总是有莫名的有自我认知的错觉,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宇宙中最特殊的存在。不再是孩童时期称皇称霸的年纪,踏入青春期对社会规则接受和理解还不够,停留在了一个以自我感觉为原则的状态里,认定自己是有道理的并作出匪夷所思的行为,如果其他人不接受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不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 如果恰好是键盘侠,“很爱喷”

他们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以与他人撕X为乐,数落除自己之外的一切事物——而新一代宅男宅女们由于过于便捷的网络方式,沟通交流减少,更加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生活过于简单思维过于丰富,不幸的是,书读得也太少,喷喷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 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丑陋的世界

大人们总是肮脏的,政府总是腐败的,环境污染总是让人绝望的…喜欢批判,在自我构建出的外部世界里,他们会顽固地认为世界是如此的丑陋,而事实是他们没法理解外部世界还强行黑化。

现在有“中二病”的可不只是少年

“中二病”一开始指的是青少年,但现在不少还没戒奶的成年人发现也很适合用来形容他们,嗯,说的就是那些“成形的价值观和尚未脱离的幼稚想法互相混杂”的成年人。如果不知道怎么判断对方是不是“中二”,打开朋友圈看看他发了多少自拍照,说了多少鸡汤,喷了多少大事小事,就大抵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