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

伤春悲秋真的只是矫情吗?

单纯不做作的壹读君|Sissi  2018-08-28 12:19:32

没错,壹读君也是像林妹妹一样多愁善感的情种(捂脸)

没错,壹读君也是像林妹妹一样多愁善感的情种(捂脸)

语文渣:壹读君,为什么诗人都那么爱伤春悲秋,真的好矫情啊!

壹读君:这个问题让壹读君想起了高中时代被古诗词鉴赏支配的恐惧……然而,伤春悲秋这种文艺气息爆棚令广大学生朋友难以鉴赏的情感可能不只是诗人们“作”出来的小情绪哦。

 

伤春悲秋似乎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专有属性之一,壹读君忽然回想起自己高中时代盛行的网络段子:

文科生: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理科生:是脱落酸……

同样是理科出身的壹读君虽然以时刻保持高冷闷骚为奋斗目标,然而,每逢落花落叶的时节,有时也难免会像广大文艺青(中)(老)年一样有些小伤感,抑制不住想要吟诗一首的冲动。

抛开“触景生情”这种古诗词鉴赏的标准套路来考虑,其实伤春悲秋这种情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喜闻乐见”的。(前提是有季节更替,手动@赤道以及南北极圈附近的小伙伴们)

通常,由于光照时间减短,血清素分泌水平下降(血清素是调节情绪的主要激素,分泌水平受光照调控)以及一些重大的节假日带来的压力(比如春节你妈喊你回家相亲,或者“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诅咒),秋冬两季人们更容易感到抑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如果不只是有些小伤感,就要警惕自己是不是患有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了。

以典型的冬季情感障碍为例,患者会认为自身没有价值,生活没有希望,不想活动,社交减少,食欲出现问题(然而并不会变瘦,反而有吃更多的倾向),睡眠也出现问题(然而并不会清醒,反而起不了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

以上所说的症状看起来虽然像是“瘫倒的一代”的日常,但是许多SAD患者往往经历过重度忧郁症或者是双相情感障碍症(躁狂和抑郁混合发生),并会产生自杀倾向。(北欧国家福利虽高,自杀率却不低的原因和冬季太过漫长是分不开的)

得知真相的挪威克朗咸鱼眼角流露出一丝诡异的光

虽然秋冬两季抑郁多发,然而世界范围的研究表明,抑郁症和自杀(自残)行为发生的峰值却出现在春意阑珊、夏季伊始的时节。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家们尝试让各种因素背锅:比如说花粉等过敏原会导致引起焦虑的化学物质的分泌,又或者是光照使人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甚至还有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提供了更为具象的数据: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自杀率上升1.4个百分点。最后,连下雨打雷也难辞其咎……

这种甩锅方式真的好吗……

然而,每一项研究结果的背后,虽然能够得到其他若干研究数据的支持,但也总是出现对立的研究数据无情地打脸……(壹读君仿佛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们相互打脸的快感)

抛开这些存有争议的自然因素,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在经历冬天以后,春季的社交密度显著上升,随之而来要处理的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地增多,再加上“春困”这一大多数人无法回避的生理现象,纵使窗外“无边光景一时新”,然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睁开迷离的双眼,恐怕脑海里想不到“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又到了一年xx的季节”之类令人脸红心跳的画面,而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忧伤:

除了要处理令人焦头烂额的人际关系,还要面对自己节后“胖了三斤又三斤”的圆润体态在朋友圈里悲愤地立下“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的又一面flag。假期刚过便如此艰辛,又怎么会不伤春呢?

参考资料:

1.http://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explainer/2012/12/suicide_rate_season_there_more_suicides_in_spring_and_not_during_the_holidays.html

2.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atching-homelessness/201704/spring-blues

3.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805594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asonal_affective_disorder#Cause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ringtime_lethargy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asonal_effects_on_suicide_rates